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江山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信息发布者:高秀娟
    2019-12-23 13:31:31    来源:美篇   转载



      从小时候背诵毛主席语录到中学时代学习教科书里的毛泽东诗词和中国革命战争历史,一直以来,在我的心目中,毛泽东就是一个非凡盖世的伟人,神圣而神秘。而对于他的伟大之处究竟在哪里,却不甚了解。于是怀着对伟人的无比崇敬之情和对他人格魅力、精神品格的好奇、探究之心,在阅读完斯诺写的《毛泽东自传》这本传记后,对伟人的生平有了一些了解,在此基础上,再细细品读、理解伟人的诗词。

          读着伟人的诗词,眼前浮现一幅幅画卷:一个身材伟岸、胸怀奇志、有着雄韬伟略的革命家如同一座“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巍然屹立于东方之巅,挥手指点江山,百万雄兵、千军万马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奋勇向前,所向披靡,走向了胜利、走向了光明……自此,这个国人曾被耻笑为“东亚病夫”,历尽沧桑、全身千疮百孔的国家一步步迈向了世界强国之林……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那时的毛泽东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情怀奔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他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平民夜校、文化书社等,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反对军阀的活动。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奔放的胸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作者与青年同学一起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他们抨击黑暗,宣扬真理,抒发了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具有情景交织的崇高美,词中描写的景色雄奇伟丽,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不仅使读者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了奋发进取的信心和力量。

       从井冈山开始,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走出了一条通往胜利的辉煌之路。因此毛泽东对井冈山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井冈山对于他也有着某种特殊的精神寄托。从下面这三首诗情澎拜、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诗词里,可以看出他的深厚的井冈山情结。

                         (一)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27年10月27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红色根据地,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这首词创作于1928年秋,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岁月中留下来的、记录井冈山斗争的一系列史诗性的篇章之一,是歌颂黄洋界保卫战的光辉史诗。全诗以高昂雄壮、轻松乐观的笔调,表现我军士气高昂、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展现了我英雄的井冈山军民正同仇敌忾、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歼灭来犯敌军,形象地写出了正义的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热情讴歌了整个红色革命根据地,是对井冈山革命武装斗争道路的热情赞歌。毛泽东领导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是不朽的,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史诗也是不朽的。

                     (二)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首词创作于1965年5月。在久别井冈山之后,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之时“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故地不似当年,胜似当年。毛泽东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豪迈气概,以诗人的革命浪漫主义的笔调,描写了井冈山的新颜,一片生机勃勃、活力充溢的新世界。写出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凌云壮志,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全诗给人以希望与信心,给人以勇气和力量,鼓舞人们树立凌云壮志,勇敢地攀登我们壮丽事业的高峰。“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毛泽东以年过七十的高龄再次登上井冈山,他的凌云壮志已非初上井冈山时,已经升华到更高的境界了,这首词把“凌云志”与井冈山结合在一起吟咏,井冈山因革命家“凌云志”的辉映而更加巍峨,革命家的“凌云志”因井冈山的衬托而更加崇高,从而给人一种崇高美的享受。

                     (三)

         《念奴娇·井冈山》:“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这首词也作于1965年5月,内容是作者重上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来到他所熟悉、所牵挂的老根据地,看到往日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战场,变成了今天风景如画,车来车往的游览胜地。“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旧貌与新颜的强烈反差使作者浮想联翩。作者在词里只是朴实地写眼前景,忆往昔事,进而述志抒怀,自励励人,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不断革命、继续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住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是毛泽东写于1931年春、夏时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两首词。1930年9月间,党的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李立三的“左”倾路线之后,在毛泽东正确路线的指引下,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迅速发展壮大。同年12月至1931年4月,毛泽东亲自指挥中央红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采取诱敌深入、聚歼敌军于根据地之内的战略方针,广大军民奋起反击蒋介石的两次“围剿”,声势浩大,斗志昂扬,取得了胜利,第一仗就打垮了国民党张辉瓒部的两个师和一个师部,师长张辉瓒和敌军九千人全部被俘。这两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显示了人民战争战无不胜的威力。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横扫千军如卷席”……这两首词有气吞山河、吐纳大千的气势,这种气势正是红军战士压倒一切强敌的士气的升华,这是大气磅礴的战歌,是壮丽的史诗!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创作于1935年。 1935年1月,著名的遵义会议之后,党中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领导,红军挥师北进,由贵州往四川,突过天险娄山关。由于正面遇到国民党大军的堵截,毛泽东天才地决策,先向西南迂回,然后突然回过头来袭取娄山关,打垮了许多国民党的追击部队,再夺遵义。这次行动是长征中红军在毛泽东的战略指导下取得的第一次辉煌胜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写得非常雄壮、非常豪迈,写出了红军藐视困难,敢于向困难作斗争而且能够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

          这首词色彩非常浓丽,气象非常壮阔。只有毛泽东这样沉着、镇静、经验丰富、信心充足、眼光远大、心胸开阔的人,既看全国又看世界,既看现在又看未来的人,才能在这样激烈战斗的间隙中领略到自然界开阔绚烂的气象,写出这样情景交融的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震动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根据地之后。这首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生活概括和提炼出来的。红军的二万五长征,其行程之远,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不曾有过。而作者在诗中一概不叹息过去的困难,全诗都用轻快的笔调写出胜利的喜悦,以千古少有的英雄豪迈之气,极端蔑视了长征途中的巨大困难。这是多么伟大的气魄!多么惊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多么鼓舞人心!

          这首诗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千古绝唱,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这首《念奴娇·昆仑》创作于1935年10月长征刚刚胜利结束、革命展现光辉坦途的时候,人民革命力量的伟大代表毛泽东信心百倍地欢呼改造世界、歌唱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他把昆仑裁为三个部分,是说在未来的共产主义世界里,帝国主义被消灭了,人民才有可能改造昆仑山脉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它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那时巳是世界大同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自此可以领悟到毛泽东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

          这首词以雄伟的气概开头,又以雄伟的气概结尾,运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夸张,歌颂未来的共产主义世界。

          在当时,在今天,在将来,这首词都有热情似火、鼓舞革命人民奋发向上的伟大力量。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也写于1935年10月。1935年8月,毛泽东与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之后,率红军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途中在攻克通渭进入平凉、固原大道后,又在六盘山前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后一鼓作气翻过六盘山,到达陕甘边区,与陕北红军会师,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词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它生动地表现了毛泽东及其统率的英雄红军胜利地登上六盘山后,远望长天,抒怀咏志。“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抒发了彻底打垮国民党和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坚强决心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上半阙写北方的雪㬌,结合长城、黄河、秦晋高原来写,大气包举,景象雄伟,并且在雄伟中还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下半阙从祖国河山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历数历史上功业煊赫的英雄,都不能跟当前的革命英雄相比,跟祖国雄伟多娇的山河比起来还显得不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在赞美祖国河山的壮丽时,通过历史上的英雄来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热烈地赞美当代的革命英雄,充满着对革命胜利的无限信心。

          整首词是描写与议论结合,情感与景物相生,气魄极大,感人至深,每读一句,便觉得有一股磅礴大气、使人眼界开阔,心胸宽广。臧克家先生评论这首词说:“这是气象宏伟、充满革命豪情的一部作品。艺术表现方面也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于1949年4月这一最后决定中国人民命运的时刻。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解放了南京。

           南京解放的消息一传来,毛泽东就欣然命笔,写下了这篇最后大决战的颂歌,也是创造新世界的颂歌。这首词是毛泽东一组战争题材诗词中的最后一篇,不但气势磅礴,足凌千古,而且艺术精湛,感人至深。也是寓意十分深远、气象十分宏伟、格调十分崇高的珍贵的诗篇。

          这首诗体现毛泽东艺术上点铁成金的神来之笔的是最后两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两句是何等的深情!何等的感慨!把这场大决战的意义提高到高山大海一样的高度深度,从而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后人这样解读作者当时的心中感慨:天要是有情,看着这几十年艰苦拼搏、英勇牺牲、白骨堆山、血流成河,也不能不为之泪流滂沱吧?可是江流陡转,一峰突起。天公尽管如此情怀莫测,而人间正在进行看历史车轮无可阻拦的巨大沧桑之变。我们取得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决定性胜利,但新的革命历程又在我们脚下展开,它伸向辽远、辽远没有止境的远方……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
           
                  浣溪沙
                  柳亚子
           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姐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
           不是一人能领导,
           那容百族共骈阗,
           良霄盛会喜空前。

           1950年国庆节,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的歌舞晚会时,请柳亚子先生作了《浣溪纱》这首诗,并步其韵奉和也作了《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这首诗,以庆祝新中国生日之时普天同庆、民族团结之盛况。

           这两首诗都意味深长地表达了人民为摆脱“长夜”、迎接天明所进行的长期、艰苦的斗争。像报晓的雄鸡一唱了天亮了一样,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胜利,各族人民在新中国的大家庭里亲密团结,表演着各具特色的歌舞。作者由文艺舞台联想到历史舞台,又将历史的演变用诗的形式展现于画面,展现了不同的历史场面:“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旧中国的舞台是群魔乱舞、人民遭殃,新中囯的舞台则是“万方奏乐”。国家分裂和混乱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面前。

        这两首诗同韵同律,且为表达同一主题思想,珠朕璧合,堪称绝妙之作。


      《虞美人·枕上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别友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象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展读毛泽东的这三首诗词,探寻伟人的个人感情生活心路。我仿佛看到一个与爱人离别的男子的心:像一轮朝阳,像一团火球,从他那洪波涌动的精神世界深处腾跃而出,在浩瀚的海面上微微颤动,那般炽烈,那样动人心弦。诗词中有作者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愫,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纠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

          1921年,新婚燕尔的毛泽东和杨开慧并不能像寻常夫妻那样长相厮守,事业上的轰轰烈烈与成功,同新婚生活的极不安定与牵挂思念之苦,形成极度反差,因而有了《虞美人·枕上 》和《贺新郎·别友 》这两首风格宛约的佳作。作者写得缠绵悱恻、凄然泪下,真实感人,把一对革命情侣的相思情、离别苦描写得淋漓尽致,具有很强的悲剧美感和艺术魅力。

           杨开慧也深深地爱恋毛泽东,也爱恋他所献身的事业。她说:“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象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同他去共一个命运!”更为感人的是,她把这段誓言一直埋藏在心底,直到英勇就义。人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才读到这段催人泪下的话……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是感天地泣鬼神的。1957年,作者在杨开慧牺牲27年后仍在《蝶恋花·答李淑一 》这首词中抒发失去爱妻的悲痛之情:“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词中深蕴着他作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对爱情所独具的诚挚的品格与精神,这是一块铭刻在毛泽东心灵深处挚爱杨开慧的词碑。

      读完了《毛泽东诗词鉴赏》里的六十七首诗词,把对其中最喜爱的这十七首诗词的一点肤浅的理解和感想写下来。

         伟人前无古人、独步峰巅、永占春风的诗词把我引入神奇、浩大、无垠的美的意境,在享受美好意境的同时,被作者高尚的革命情操和炽烈的革命热情深深打动,每一首诗词都令我热血澎湃 ,我深深为其大气磅礴的气势所感动,也为诗词的丰富内涵而赞叹。正如冰心先生评论的:“毛泽东的诗词,给人以博大恢宏、一泻千里的感觉,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有着灿烂文化、文明古老的中华沃土上,产生过无数风流倜傥的诗人。古往今来,以情入诗、以景入诗的诗人不胜枚举。而以史入诗,而又表达得如此潇洒自如、得心应手的人,却世所罕见。这就是毛泽东诗词的特色,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伟大的诗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绵延达半个世纪,是中国近百年革命与建设历程的缩影。 臧克家先生说:“毛泽东身上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和革命战争的生活经历,再加上他丰富的文学修养和对填词的深厚功底及天赋的才华,使他的诗词具有波澜壮阔、气凌霄汉的气势,独领风骚”。毛泽东的诗词来源于革命斗争生活,又在革命斗争中不断锤炼、升华,具有了一种非一般诗人的诗所具有的风采、气度、神魄。他的诗词不断地激励、鼓舞着全国军民们的革命斗志。

          揭开了伟人身上的神秘面纱,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中国革命能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和成就。贯穿于伟人诗词始终的“毛泽东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所在,正因为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中国人民才能在革命斗争中战无不胜、所向披靡,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伟人身上所发出的万丈光芒,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团结奋斗,最终走向了胜利和光明!

         毛泽东, 这个将他个人的一切奉献给人民的伟人永垂不朽!他的思想和精神永存!他的诗篇也将永远与人民同在、与历史同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